骨质增生”是病吗?福州骨质增生医院哪家好?

发布时间:2023-02-24 15:04:30  作者: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福州骨质增生医院哪家好?一说到“骨质增生”,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不是年纪大的人才会患上的吗?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年轻人也不可避免了。骨质增生已成为一种现代疾病。

长期使用电脑;

看书时坐立姿势不良;

运动员长时间剧烈的运动(关节软骨磨损);

开车而不注意保持正确姿势;

......

当然,年龄还是导致骨质增生的主因之一。据统计,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为 60%,7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达到80%。

骨刺,又叫骨质增生,或增生性关节炎。近年来,它成为了咱老百姓较头疼的问题之一。

现在,让我们来一一解决一下各位网友的疑虑!

骨质增生真的能完全治愈吗?

首先,纠正一个误区:骨质增生不是病!它是骨关节衰老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出现在年纪较大、运动较多的人身上。

福州骨质增生医院哪家好?人们之所以会因为骨刺而产生疼痛,是因为关节组织及骨质增生的周围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从而刺激局部组织(比如神经血管),产生疼痛、肿胀、或者关节功能受限。

因此,骨科医生认为,治疗骨质增生,就是要控制无菌性炎症,炎症一旦消失,即使关节内仍有骨质增生存在,关节肿痛也会完全被控制。

所以,患有骨质增生的患者大可不必为设法让骨刺消失而东奔西跑,更不必为骨刺无法消失而垂头丧气,应信心十足地接受治疗,使关节内及关节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尽快治愈。

对于无菌性炎症可采取中医的辩证治疗,详情往下继续看。

肾虚,骨质增生,这两者有联系吗?

其实,就如上面我们所说的,骨质增生不是病,所以本身并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但是,在骨质增生的部位会有相应的症状,也就是说,“骨刺”长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症状发生。

1、腰椎骨质增生

它其实就是腰椎随着年龄增长的退行性改变。大多数腰椎骨质增生没有症状,增生的程度与年龄、局部创伤、劳累、反复搬提重物有关,病情发展缓慢。当患者过度劳累、久坐、久卧时,就会腰痛加重,压迫神经,会出现下肢麻木,甚至坐骨神经痛。

而对于肾阴虚引起腰椎骨质增生这一说法,也是有的,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所以,中医建议从源头根治,采用温阳补肾,排寒湿,通经络,强筋骨的方法治疗。

2、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骨质增生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是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的骨关节及椎体承受的压力和解剖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骨质增生主要与年龄,劳损,外伤,姿势不正确等有直接的关系。

颈椎骨质增生多发生在第4-6节,以第5节的发病率较好高达83%。各部位增生率以钩突,椎体上下缘和关节突为较好多。患者常常感到颈椎局部疼痛,脖子僵硬,活动受限及上肢沉重,无力,手指麻木及头晕恶心,视物模糊,失眠健忘,胸闷,精神烦躁等症状。

3、膝关节骨质增生

膝关节骨质增生是骨质增生中一种较常见的症状,它并不是普通的关节炎症,而是一种软骨长期退化病变。

患者很痛苦,要承受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影响。这种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体育运动爱好者也是高发人群之一。

2.jpg

产生原因可能是

1、骨折

福州骨质增生医院哪家好?骨折后引起骨质增生是较常见的原因,骨折后甚至碎裂后修复的形式是伤处周围的骨细胞不断增生形成骨痂。这种骨质增生对人体有利。

2、软组织损伤

当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可能会发生钙化和骨化,影响到骨膜,使骨膜生骨。这种增生为病理性,可引起一定的症状。

3、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器官和骨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膝关节亦是如此,膝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致使关节不稳定,造成病变引起相应部位骨质增生。这种增生是人体衰老的现象。

4、足跟骨质增生

也叫“跟骨骨刺”,是由于附着于跟骨下面的腱膜与肌肉长期收缩刺激而引起局部骨质增生。

但是,跖筋膜炎这种慢性疾病也是有可能导致足跟痛的罪魁祸首哦。(这种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所以,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因此,不要自认为足跟痛,就是长了骨刺,还是要找出足跟痛的根源,对因分析,才能对症治疗。

预防骨质增生要从年轻做起

“骨质增生”一旦患上,即使手术切掉增生的部分,软骨磨损导致的炎症仍然存在,骨质增生还会再生,要想痊愈,可是难上加难。

福州骨质增生医院哪家好?温馨提示:以上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福州中德骨科医院提醒:在身体出现异常时,建议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您还有膝盖疼痛方面其他疑问,可以直接拨打0591-86251881进行咨询,较后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医生电话:0591-86251881
医院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版权© 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闽ICP备16013431号
(闽-榕)医广【2024】第01-25-03号